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资讯 >  >  详情
全球快看:沈万三:赚钱是最简单的事
2023-03-09 21:03:25    来源:明史官

“南京沈万三,北京枯柳树,人的名儿,树的影儿”,这是兰陵笑笑生在《金瓶梅》中写给潘金莲的台词,可见沈万三当时在民间的知名度,以及他的雄厚财富。

那么,沈万山到底多有钱呢?民间曾一度流传的“聚宝盆”,就与他密不可分。


【资料图】

相传,元朝时期,沈万三有天走在路上,看到农夫抓了一群青蛙,他暗想青蛙对人类有益,挤在一起好可怜,就跟农夫尽数买下这些青蛙并放生。

没想到,当晚,这些青蛙回到了沈万三身边,还跳进了沈万三家的一个瓦盆里,随后消失不见。

不久后的一天,沈万三的妻子不小心将自己的金项链掉进了瓦盆,很快一条项链就变成了两条,三条,“聚宝盆”由此而来。

当然,这只是传说,但民间以此形容沈万三的财富,直至今天,每逢春节张贴的“财神爷”原型,也是沈万三。

那么,富可敌国的沈万三,在历史上真的存在吗?如果他真的存在,又是如何得罪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呢?为什么最后,他会被朱元璋流放到云南?

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走近沈万山的真假往事,回顾元末明初时,沈万三的致富之路,以及江浙一带的商政较量。

沈万三漫画

01才德兼备,天降横财

600多年前,沈万三出生在元朝的一个普通家庭中,父亲沈祐给他取名沈富,寄托了对家族富裕的期待,那时,沈家人靠着一亩三分田过活,生活好不好都得看天。

1323年,元朝宣布“听海商贸易,归征其税”,意味着各大港口的对外贸易,全面向民间开放,这一政令,就类似于改革开放,政令一出,下海经商者不计其数。

时年风华正茂,意气风发的沈万三,渴望大展宏图,好好赚一笔钱,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成了一个“海贾”。

元朝海外贸易图

彼时,国内兴盛使用贵重木材做高档家具,以此彰显家庭的实力和地位,而这些体面的木材,如花梨木、紫檀木、格木、乌木之类,大多需要从东南亚进口,少数需要从海南、云南等地运输,沈万三由此发现了商机。

他常年奔走在安徽池州、南京、江苏常州等地,辗转贸易,经年累月便有了雄厚的资产,很多人也因此得知了沈万三,大家口口相传,说沈万三行商讲诚信、木材质地优良,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,甚至吸引了当地首富陆德原的关注。

有一天,陆德原来苏州找沈万三买木材,两人一见如故,不仅生意频频往来,且陆德原膝并下无子嗣,因欣赏沈万三的人品才干,就把他当亲儿子一样疼爱。

他极其信任沈万三,并把自己毕生积蓄交给他打理,换现代点的说法,就是陆德原把沈万三当成了理财顾问,不过,帮陆德原做理财的沈万三,却从不向陆德原要一分钱。

而且,面对陆德原,沈万三还很实诚,从不在利息上动手脚。陆德原对沈万三的信赖,随着两人间的交往与日俱增。

几年后,陆德原萌生出修炼成道的想法,为了无牵无挂,真正成仙,陆德原在出家做道士前,把自己的资产分给了沈万三一半。

果然“赠人玫瑰,手留余香”,沈万三万万没想到,这帮人打理钱财,多赚的每分钱,甚至包含本金,都属于自己。

02群雄争霸,渔翁得利

有人投资,再加上元朝海外贸易市场的不断扩大,沈万三的资源和人脉都得以扩充。

当时元朝官宦腐败,群雄割据,各自为营,加上通货膨胀严重,国家调控失能,经济体系已在崩溃边缘。

表面上,商品琳琅满目,一派繁荣,事实上,供过于求,货币全面贬值,人民苦不堪言。

1356年,盐贩张士诚趁虚而入,占领苏州。他也曾经商,明白商业贸易和经济对巩固自己地位的重要性,于是,他虽打压其他官宦和市井百姓,却对江浙一带的商人、名宿十分友善。

作为驰骋江浙一带33年的巨贾沈万三,张士诚自然更是礼遇有加,商界的各方势力由此变得盘根错节,彼此牵制,共同获利。

张士诚

此时,浙东的掌控者是方国珍,他与张士诚割据江浙,分庭抗礼。两地枭雄争霸,各不留情,但为了贸易和赚钱,双方却都得给沈万三面子。

复杂的局势之中,为人仗义诚信,深得商户们信赖的沈万三,得以在割据的缝隙中,活得游刃有余,赚得盆满钵满。

然而,这种混乱的局面终究不可能长久,商人和掌权者间纠缠得越深,人民就越苦,是时候该有人出面终结这一切了,没错,那个人就是乞丐出身,一路逆袭的明太祖朱元璋。

1356年3月,各势力揭竿而起,元朝大乱,张士诚拥兵向长三角地带江南元军发起进攻,朱元璋进攻集庆,国内争夺皇位大战一触即发。

此时,因利益往来,张士诚为笼络辖区商贾名绅的人心,发布政策“不问贤不肖,重赠馈,舆马居室,无不充足”,这让在元朝没能享受到好政策的张万三等人,争相拥趸张士诚。

朱元璋久攻苏州不下,自然也知道张士诚在当地得人心,而沈万三作为江南商界领头羊,应该张士诚的支持者之一,如此种种,都为后来沈万三的人生低谷,埋下了隐患。

朱元璋和张士诚的东西对峙长达12年,1367年,朱元璋终于统一了江南,1368年新年伊始,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大明拔地而起。

朱元璋

东吴覆灭,朱元璋并没急着清理当地根深蒂固的商业势力,年过古稀的沈万三亦没受到任何牵连。

到这里,史学家考证出现明显分歧,坚持《明史》派的学者们认为,沈万三一直活到了耄耋之年,甚至是百岁老人。

民间目前流传的跟朱元璋和沈万三有关的故事,大都出于“明史派”。

“明史派”坚信,沈万三在朱元璋刚入驻南京时,又是进贡美食美物,又是给朱元璋金钱支持,渴望获得朱元璋信赖。

可惜,朱元璋乞丐出身,从小风餐露宿,周游各国,征战沙场无数,他见过太多人,也被太多人辜负,怎么可能轻易相信沈万三呢?

只不过,那时的沈万三财大气粗,富可敌国,在江南一带人脉甚广,且商贾名流间关系错综复杂,如果朱元璋贸然将沈万三等人连根拔起,恐怕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,于是,朱元璋干了他最会干的事:忍,等待时机。

“万三蹄”经久流传成名小吃

03史料流传,真假难辨

在时机来临前,朱元璋先展开了他的试探模式。

有一天,他和沈万三吃饭,指着桌上的一盘猪蹄问道:“沈卿啊,这道菜的菜名是什么?”

沈万三听闻,正欲回答,忽然面色如土,他想到如果答“猪蹄”,猪与“朱”同音,这就冒犯了皇帝的姓氏,此乃大不敬也。

但驰骋商界多年的沈万三也不是吃素的,他灵机一动,顺理成章地说道:“禀陛下,那是万三蹄。”

朱元璋听到这个回答,果然乐开了花,这个饭局上,沈万三用聪明才智,保全了自己的性命。

但朱元璋想挑事的心可不死,又过了没多久,他决定修筑南京中华门的城墙,可是钱不够,就让沈万三捐款,沈万三一听,回答:“好说好说,皇上您说修城墙一共要多少钱?总费用的三分之一,在下承包了。”

这个回答,令朱元璋大吃一惊,原来沈万三的财富,远在自己的估计之上,便对沈万三的财力更忌惮三分,愠怒之下,朱元璋继续追问:“朕有百万军,汝能遍济乎?”

沈万三傻傻地回答:“当然可以了皇上,那就每个士兵赏一两银子吧。”

朱元璋更加愤怒了,说道:“此虽汝至意,不须汝也!”继而,朱元璋道:“匹夫犒天子之军,此乱民也!宜诛之!”

马皇后听到朱元璋这样说,意识到大事不妙,恐怕沈万三的小命要不保了,可他在商界此时有如此地位,朱元璋新官上任,屁股还没坐热,贸然除去沈万三,必定引起轩然大波。

马皇后复原图

于是,马皇后赶忙出面制止说道:“皇上,律法是用来惩罚坏人的,而不是用来惩罚不详之人,一个人,他比国家还富有,这是不详的,皇上,不详的人自有天收。”

朱元璋这才没斩杀沈万三,而是发配他去了云南。

甚至还有学者考究到,沈万三到云南后跟滇王关系很好,并在滇王的支持下,在云贵交织地带,开始了二次创业,还得到了水西宣慰使奢香夫人的礼遇,希望他可以“为西路理财”。

沈万三接受两方邀约,开始带着原来跟自己一起做海外贸易的兄弟们,将贵州的茶叶和中药材运往云南和西域,还从西域购买回很多珍珠,玛瑙,象牙,红木,在沿途各驿站和各城市间售卖,利润巨大,让沈万三在暮年仍财富源源不断。

而沈万三走的这条路,正是“茶马古道”,因沈万三的贸易往来,使得沿途交通兴旺,城市往来频繁,沈万三也就此成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和领军人物,其甚至比郑和都早下西洋十几年。

虽然这些内容在《明史》上有记载,但根据顾城后来的考证,大抵证实了以上的记载都是假的,因为沈万三有可能连朱元璋的面都没见过,更别提后来的犒赏三军,发配云南,这又是怎么回事呢?

沈万三铜像

04顾城考证,明史或假

顾城认为,元末明初,有一位叫做王行的人,为沈氏父子撰写了墓志铭,上面提到沈万三的二儿子沈荣死于明朝洪武九年,也就是1376年8月,去世时已是71岁高龄。

若此时沈万三还活着,那他至少都80多岁了,他经历了那么多商场沉浮,还能轻而易举地说自己的钱足够封赏三千士兵吗?

难道当时能够在割据混战的各方势力中,活得自在滋润的人,情商智商如此之低,不知道功高盖主和露财带来的风险?

再加上,云南直至1381年才纳入大明版图,若沈万三此时活着,也一百多岁了。

试问,在当时以孝为先的社会文化制约下,深守孝道的朱元璋,真的会发配一个百岁老人去云南吗?他冒得起这天下大不韪吗,这不是搬起石头在砸自己的脚?

更何况,在王行为沈荣撰写的墓志铭中,顾城还发现了那句“初,荣父之先君子游于故侍讲袁文清之门”,也就是说沈荣已故的老父亲沈万三,曾带着他跟高官袁文清来往密切。

这样推算,沈万三有可能在1376年8月以前就已逝世,甚至据乾隆年间的《吴江县志》记载“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已死”,可粗略得知,沈万三极有可能在1356年之前就离开人间了,很可能连朱元璋的面都没见过。

那么,为什么民间会对沈万三的事迹,有如此广泛、如此精细的传播,甚至于在《明史》这样的正史中,都要有所记载呢?

其实,这要从朱元璋残酷的办事作风说起。

朱元璋修筑南京城墙和清洗江南富商、发配云南的事,都是历史真实事件,这些事引起了江南巨贾、名流乡绅的极大不满,他们假借沈万三的名头,编出了一个又一个诋毁朱元璋的故事,本质上是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。

早在朱元璋攻下苏州,张士诚败落开始,那些曾依附于张士诚的江南富商们,便对自己在劫难逃的人生结局,心知肚明。

1368年,曾为张士诚输送粮食的富商顾瑛等人,被朱元璋发配到了临安,后来,许多富商又接二连三被没收田地充军,有的人甚至遭遇公开凌迟被处死。

新旧权力的交替,往往是在哀嚎声中推进的,无路可走的富商们在流亡的路上,或生命的尽头,借江南首富沈万三的身份,抒发自己对家仇国恨的悲哀,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。

05文化符号,绵延期望

沈万三的故事,从某种角度上来说,承载着元末明初人民生活在动荡不安和百废待兴中,对财富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冀,也承载着时代裹挟下,江南富商们对财富原罪的集体记忆。

如今,600多年沧海桑田,时过境迁,沈万三早已用他远超时代的生命力,化成了一个文化符号,那是聚宝盆,是点金石,是一代富商迭起的命运交响曲。

他充斥在中国银行的标志中,张贴在百姓们的门窗上,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寄托。

如果给他一点现代属性,那么沈万三已成功出了自己的周边,商场里那些林立着的各种跟财神有关的小玩偶,无一不承载着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对沈万三的纪念。

在沈万三的真假往事中,始终存在一块灰色地带,那里装满了人们对未来的向往,如同簇拥烈日的花,渴望芬芳,如同发酵葡萄的酒,沉淀甜香,这种精神的馈赠,所见即获得安慰,蕴藏巨大能量,给人民以期许,绵延着生的希望。

文|张雪芬

关键词:

上一篇:郑州地铁2号线延长线运营时间_郑州地铁2号线延长线
下一篇:最后一页